中国考古博物馆致力于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集中展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从事博物馆工作,一是要面对古人,二是要面对今人。博物馆人就是古与今、小众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历史文化、历史知识的渴求与日俱增,我们有义务把高深晦涩的史学研究成果转化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普及性资源
博物馆展览应该是思想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结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启迪民智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14
兴隆洼文化玉玦,新石器时代,距今约8200年至7200年;“妇好”铜箕形器,商代晚期,距今约3000年……中国考古博物馆,展览主题为“历史中国鼎铸文明”,常设展厅7000多平方米,展品6000多件。沿着北京中轴线的北延长线,走过连通古今的“文化之脊”,建筑外形似鼎如尊的中国历史研究院主楼扑面而来。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调研,先后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中国考古博物馆自9月15日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来,观众表现出极大参观热情。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巩文介绍,馆内展品以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为主,兼及珍贵古籍、档案文献,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为设计理念,让观众体验历史,产生情感共鸣,激发观众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考古博物馆致力于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集中展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巩文说,作为新时代考古工作者,有责任做好考古研究阐释工作,有义务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生动、全面地呈现出来,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让全世界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
■ 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历史支撑
中国历史研究院主楼气势恢宏,硕大的篆书“史”字高悬于外墙。11月2日下午,记者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从序厅开始,映入眼帘的是镌刻着《千里江山图》的“历史大门”,门后是标记中国历史发展重要节点和重大事件的“历史大道”。抬头仰望,则是象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星空”。
在巩文看来,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建设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自1921年仰韶文化发现以来,中国现代考古学走过了百年历程。100多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了丰厚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极大地激发了历史、考古、文化遗产工作者的积极性。这个时候,需要一座“中国考古博物馆”去展示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因,呈现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智慧,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历史支撑。
2019年1月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在北京挂牌成立。随后,中国考古博物馆的筹建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2019年12月底,中国考古博物馆开始内部试运转与修改完善,2023年9月15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作为中国考古博物馆筹建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回顾整个过程,巩文十分感慨。“策划之初,中国历史研究院集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历史研究杂志社、中国边疆研究所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几十位优秀中青年专家学者为展览出谋划策,研讨定位。”巩文说,仅展陈大纲就有10多人参与撰写,精研十稿,文案反复修改,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老一辈专家学者审阅并提出中肯意见。
如今走进馆内,公众看到的是精心设计的恢宏展陈:基本陈列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以绵延5000多年而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历程为展陈主线,以中国历史研究院珍藏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标本精品和专题档案文献精华为主要展品,分为“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
“中国考古博物馆重点展示了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中外交流状况,呈现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文明积淀,以此充分发挥中国考古博物馆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巩文说。
■ 将中华文明更加鲜活地展现出来